诗词原文
听缲丝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缲丝宛转听东声,东声忽断心暗惊。
姑苏台上寒山暮,二十四桥秋月明。
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久。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得扬州杜牧之。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白居易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疾苦和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听着缲丝的声音宛转悠扬,如同来自东方的乐声,但突然间这乐声断了,我心中暗自吃惊,想象着那姑苏台上的寒山在暮色中显得更加苍茫,二十四桥在明亮的秋月下更添几分静谧,是谁家在唱着那动人的水调歌头,歌声绕着碧绿的青山久久回荡,当曲终人散时,只留下满心的愁绪和黄昏的寂静,仿佛是在召唤着扬州的杜牧前来。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缲丝的声音和想象中的姑苏台、二十四桥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缲丝的声音象征着生活的琐碎和平凡,而姑苏台和二十四桥则代表着诗人心中的理想世界和美好回忆,当这美好的声音突然中断时,诗人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和惆怅。
赏析
这首诗以缲丝的声音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向往,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和画意的世界,诗人也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和丰富,在表达情感方面,诗人通过“心暗惊”和“空愁暮”等词语,将内心的失落和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波折和变故,对美好事物的逝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认识,在创作这首诗时,白居易可能正身处异乡或远离故土,因此更加思念家乡和过去的美好时光,这种情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