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喜雨
唐·李中
赤日炎炎如火烧,野田禾黍半枯焦。
为言风伯不须怒,天下苍生正望云。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出身贫寒,但才情出众,以诗文闻名于世,李中的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深受后人喜爱,他的作品在《全唐诗》中有收录。
译文
烈日炎炎如同火烧一般炽热,田野里的庄稼有一半已经枯焦,我要对掌管风的神灵说,你不必发怒阻止云雨的到来,因为天下的老百姓正眼巴巴地盼望着云雨的到来,以解救他们的庄稼。
释义
这首诗以“喜雨”为题,但实际上是通过描写干旱的严重和百姓对雨的渴望,来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首句“赤日炎炎如火烧”形象地描绘了干旱的严重程度,次句“野田禾黍半枯焦”则进一步揭示了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后两句“为言风伯不须怒,天下苍生正望云”则表达了诗人对风伯(掌管风的神灵)的劝诫和对百姓的同情,希望风伯不要阻止云雨的到来,因为天下的老百姓正急需雨水的滋润来解救他们的庄稼。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损失和百姓对雨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烈日和枯焦的庄稼,突出了干旱的严重程度,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百姓的苦难,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神话传说中的风伯形象,通过对其的劝诫,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晚唐至五代时期的社会现实有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加上自然灾害的频发,使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诗人李中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通过诗歌来反映民间疾苦,呼吁社会关注民生问题,这首诗正是他在面对干旱灾害时,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