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秋风满江汉,杖藜三叹未能归。的解释

风云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汉

唐·杜甫

落日秋风满江汉,杖藜三叹未能归。

生涯已逐沧浪去,岁月犹随白发催。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落日时分,秋风萧瑟,吹遍了江汉大地,我拄着拐杖,三次叹息,却仍然不能归家,我的生计已经随着沧浪江水漂流不定,岁月也在不停地催促着我,使我的白发日益增多,我漂泊万里,在这悲凉的秋天里总是客居他乡,已经活了这么多年,却仍然多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生活艰难,愁苦怨恨,让我的鬓发早早地变得花白稀疏,困顿潦倒的我,如今已经停下了那杯浊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落日、秋风、江汉等自然景象,以及诗人自身的漂泊生涯和多病之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计无着、漂泊无依的深深感慨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江汉时的作品,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忧伤和无奈,首联“落日秋风满江汉,杖藜三叹未能归”以景起兴,既描绘了江汉地区的自然景象,又寓含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无奈,颔联“生涯已逐沧浪去,岁月犹随白发催”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生计无着、岁月流逝的感慨,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通过“悲秋”和“多病”两个意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奈,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和升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艰难、愁苦怨恨的深深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江汉时的作品,当时,杜甫已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流离失所,生计无着,身体多病,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忧伤和无奈,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自身经历,表达了对人生艰难、时光流逝、漂泊无依的深深感慨和无奈,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历史背景。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