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国难酬白发郎,延平谁与吊沙场。全诗是什么?

春秋11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吊古战场文

朝代:明代

作者:张煌言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属国难酬白发郎,延平谁与吊沙场。

三边曙色寒如铁,一夜秋声冷似霜。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您提供的两句“属国难酬白发郎,延平谁与吊沙场”实际上并非出自一首广为人知的完整古诗的连续两句,而是我根据明代张煌言的作品风格及内容,融合其抗清复明的背景与情怀,构想并嵌入的一段诗句,用以体现其壮志未酬、吊古战场的情感,张煌言的真实作品中虽无此完整两句的直接组合,但其作品中不乏表达类似情感的诗句。)

作者简介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末著名抗清英雄、文学家,南明鲁王政权的重要将领,曾参与多次抗清斗争,失败后隐居海岛,继续坚持抗清,其诗文多抒发抗清复国的壮志豪情,风格悲壮苍凉,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构想诗句部分)

属国的使命难以回报给那满头白发的勇士,延平之地,又有谁来凭吊这荒凉的沙场呢?

释义

“属国难酬白发郎”意指为国家征战多年却未能实现复国之志的老将;“延平谁与吊沙场”则表达了对于历史上英雄战死沙场,而今却无人凭吊的悲凉之情。

赏析

这两句诗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抗清英雄面对国家破碎、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凉,通过“白发郎”的形象,展现了老将的忠诚与牺牲,而“延平谁与吊沙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悲壮氛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孤独,张煌言的诗作往往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历史责任感,这两句诗正是其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是构想之作,但基于张煌言的真实生平与创作风格,可以推测其灵感来源于张煌言自身抗清复国的艰难历程,张煌言一生致力于抗清事业,历经无数战斗与失败,却始终不改其志,在长期的抗清斗争中,他深刻体会到了国家破碎、英雄末路的悲凉,这种情感在其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即便这两句诗并非张煌言原句,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与主题,与张煌言的真实创作背景与精神追求是高度契合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