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荒村杂记
朝代:清代
作者:李锴
泥屋半颓还见字,野藜无语自生花。
荒村寂寂人烟少,落日萧萧暮雨斜。
旧径踏霜寻故友,孤舟横笛忆天涯。
谁怜此地飘零客,独对西风数鬓华。
作者简介
李锴,清代文学家、诗人,字铁君,号鷇音,辽宁铁岭人,他生于明末,历经清初,一生未仕,以诗文名世,李锴性格孤傲,不慕名利,常游历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他的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泥筑的房屋已经半塌,但墙上还能看见字迹;野生的藜草默默无语,却独自开出了花朵,荒凉的村庄寂静无声,人烟稀少;落日的余晖伴随着萧萧暮雨,斜洒在大地上,我踏着霜冻的小路去寻找老朋友,孤舟上横吹笛子,思念着远方的天涯,谁又能怜惜我这飘零在异乡的客人,只能独自对着西风,数着鬓边的白发。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荒村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泥屋半颓还见字,野藜无语自生花”通过描绘泥屋的破败和野藜的独自开花,营造出一种荒凉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颔联“荒村寂寂人烟少,落日萧萧暮雨斜”进一步渲染了荒村的寂静和落日的凄凉,颈联“旧径踏霜寻故友,孤舟横笛忆天涯”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和对远方的向往,尾联“谁怜此地飘零客,独对西风数鬓华”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漂泊异乡、年华老去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荒村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首联的“泥屋半颓还见字”和“野藜无语自生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现了荒村的破败,又展现了生命的顽强,颔联的“荒村寂寂人烟少”和“落日萧萧暮雨斜”则通过环境的渲染,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孤独感,颈联的“旧径踏霜寻故友”和“孤舟横笛忆天涯”则通过具体的行动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友的思念和对远方的向往,尾联的“谁怜此地飘零客,独对西风数鬓华”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锴游历荒村之时,他一生未仕,常游历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在游历过程中,他目睹了荒村的破败和人民的疾苦,内心深感孤独和无奈,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描绘荒村的景象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这首诗也展现了李锴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深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