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高
唐·韦应物
登高节物最堪怜,小岭疏林对槛前。
六日尽时人并醉,一秋频度雁初翩。
烟霞别后应无恙,风月今宵定不全。
欲寄相思千里外,唯将心事付潺湲。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韦应物是唐代著名诗人,但此诗并非其真实作品。)
作者简介
韦应物(约737年-约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在登高节这一天,眼前的景物最为惹人怜爱,小小的山岭和稀疏的林木正对着栏杆前,六日登高活动结束时,人们都已沉醉其中,整个秋天里,大雁也频繁地飞过,初展翅膀,离别后的烟霞应该还是那般美好无恙,但今宵的风月却注定不再圆满,想要把相思之情寄托给千里之外的人,却只能将心事付诸于潺潺的流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节时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小岭、疏林、醉人、飞雁等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节日氛围的热爱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暗示着离别后的孤独和失落。
赏析
这首诗以登高节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和自然的美丽,首联“登高节物最堪怜,小岭疏林对槛前”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登高节景物的喜爱之情,颔联“六日尽时人并醉,一秋频度雁初翩”则进一步描绘了节日的热闹和秋天的景象,颈联“烟霞别后应无恙,风月今宵定不全”通过对比离别前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孤独之感,尾联“欲寄相思千里外,唯将心事付潺湲”则点明了诗人的相思之情,将心事付诸于流水,寓意深远。
创作背景
虽然这首诗是虚构的,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在韦应物某个登高节时所作,当时,诗人或许正身处异乡,远离亲人,面对节日的热闹和自然的美丽,心中不禁涌起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挥毫泼墨,将这份情感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以及他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