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迷途求真
朝代:明代
作者:王阳明
执事既迷著理非,欲从何处取真机?
道无隐显随人见,学有精粗任物微。
一念昭融神自莹,千峰秀色意难违。
从来圣学无多语,只在工夫莫放非。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年-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阳明不仅在哲学上有卓越成就,还在军事上平定宸濠之乱,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译文
你既然在事理上迷失了方向,那么要从哪里去寻找真正的玄机呢?道并没有隐显之分,只是随着人的见识而显现;学问有精深粗浅之分,但都能从细微之处入手,只要心中一念光明澄澈,精神就会自然清澈明亮;千峰秀色虽然美丽,但人的意志却难以违背,自古以来圣人的学问并不需要多说,关键在于下功夫去实践,不要放纵自己的错误。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王阳明对于求道和学问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人们在事理上迷失了方向,那么无论去哪里寻找,都难以找到真正的玄机,道并没有隐显之分,只是人的见识有限,所以看到的道也有所不同,学问也是如此,有精深粗浅之分,但都能从细微之处入手去学习和领悟,关键在于内心的光明和澄澈,只有心中一念光明,才能洞察世事,不被外物所迷惑,他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圣人的学问并不在于多说,而在于下功夫去实践。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核心,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对于求道和学问的看法,诗中“执事既迷著理非”一句,直接点出了人们在事理上的迷失;“欲从何处取真机”则进一步强调了寻找真机的困难,而“道无隐显随人见”和“学有精粗任物微”两句,则揭示了道和学问的本质,即它们并没有隐显之分,只是人的见识和领悟有所不同,最后两句“一念昭融神自莹,千峰秀色意难违”和“从来圣学无多语,只在工夫莫放非”则强调了内心光明和实践的重要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传授心学思想时所作,当时,他面对许多在事理上迷失方向的学生,深感忧虑,为了引导他们走出迷途,他写下了这首诗,希望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玄机,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于求道和学问的看法,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思想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