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行路难
唐·顾况
君不见担雪塞井空用力,炊沙作饭岂堪食。
心短正如汲眢井,事难常若上青天。
披云拨雾见青嶂,行到水穷处坐看。
莫言前路无知己,但恐此心难共说。
作者及朝代
作者:顾况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顾况(约727年-约815年),字逋翁,号华阳真逸,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传世,顾况的诗歌风格独特,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哲理,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到担雪去填井只是白费力气,用沙子做饭又怎能充饥?
心思短浅就像去汲取干涸的井水,世事艰难常常比登天还难。
拨开云雾才能看见青翠的山峰,走到水的尽头不妨坐下来静静观看。
不要说前路没有知己,只怕这内心的想法难以与人共说。
释义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表达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与不易,首句“担雪塞井”和“炊沙作饭”形象地描绘了徒劳无功的行为,暗示了某些努力的无效性。“心短正如汲眢井”比喻人心短浅,难以洞察事物的本质,而“事难常若上青天”则强调了世事无常,难以预料和掌控,后两句则表达了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即保持冷静,寻找出路,并认识到知己难寻,内心想法难以被他人完全理解。
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洞察,通过对比和象征,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知己的渴望,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哲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顾况仕途不顺、人生遭遇挫折的时期,面对现实的困境和内心的迷茫,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抒发了对人生艰辛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表达了对知己难寻的无奈和内心的孤独感,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和经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时代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