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袖手老山林,禹稷颜回共此心。的释义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归隐

宋·陈抟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野寺钟初动,厌见官车马正尘。

虽然袖手老山林,禹稷颜回共此心。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抟(tuán)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北宋初年的著名道士,被尊为“陈抟老祖”,他学识渊博,精通易学、相术、医术等,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陈抟一生追求道家的自然无为,晚年隐居华山,以修道炼丹为事,其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文

十年来我在红尘中奔波忙碌,回首往事,青山的影子频繁地出现在我的梦中,繁华的街道纵然荣耀,又怎能比得上安睡之乐?权贵之家虽然富贵,却不如贫贱之人自在,听到野外寺庙的钟声初响,心中便生出愁绪,厌恶看到官车扬起尘土,虽然我如今袖手旁观,隐居山林,但我的志向与古代的大禹、后稷和颜回是一样的。

释义

本诗表达了诗人对红尘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首联回顾了诗人十年的红尘经历,颔联对比了红尘中的繁华与山林中的宁静,颈联通过具体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尾联则点明了诗人虽然隐居山林,但心怀天下,与古代圣贤大禹、后稷(古代农神,象征勤劳治国)和颜回(孔子弟子,以安贫乐道著称)有着共同的高尚情操。

赏析

本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十年踪迹走红尘”开篇,既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也是对红尘生活的总括,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红尘繁华的淡泊,颈联的“愁闻”与“厌见”,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尾联则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将个人的隐居生活与古代圣贤的高尚情操相联系,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陈抟在北宋初年,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官场的腐败,对红尘生活产生了深深的厌倦,他深感在红尘中奔波劳碌,不仅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反而会被世俗的纷扰所困,他选择了隐居山林,追求内心的宁静和精神的自由,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红尘生活的反思,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