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出塞
唐·沈佺期
汉家旌帜满阴山,
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
何须生入玉门关。
附加句:
祗道元戎临紫塞,
还闻太保领青宫。
(注:沈佺期的原诗中并未包含“祗道元戎临紫塞,还闻太保领青宫”这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作为附加内容加入,并构造相应的解析,这两句可能是后人根据沈佺期的风格或其他历史背景创作的。)
作者及朝代
沈佺期,唐代诗人,约生于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卒于玄宗天宝初(约742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由协律郎历任左拾遗、给事中、考功员外郎等职,坐赃贬虢州司户参军,武后时召见,拜起居郎,迁中书舍人,再贬播州司马,中宗即位,官至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们的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上有“沈宋体”之称。
作者简介
沈佺期是唐代著名的宫廷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在唐代诗坛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作以近体诗为主,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对唐代诗歌的格律化进程有着重要贡献,沈佺期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原诗部分)
汉朝的旌旗在阴山飘扬,
决不让胡人留下一匹马回去。
我愿意以身报国,
哪里用得着活着回到玉门关呢?
(附加句)
只知道元帅亲临紫色的边塞,
还听说太保统领着青色的皇宫。
释义
(原诗部分)
描述了汉朝军队在边疆的英勇无畏,表达了诗人以身报国的决心和豪情壮志。
(附加句)
这两句可能描绘了边疆元帅和朝廷太保的威严与职责,紫塞和青宫分别象征着边疆和朝廷的重要地位。
赏析
(原诗部分)
沈佺期的这首《出塞》以边疆战争为背景,通过描绘汉朝军队的英勇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以身报国的决心,诗中“汉家旌帜满阴山”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边疆战场的壮观景象;“不遣胡儿匹马还”则表达了汉朝军队对敌人的坚决打击和必胜的信心,最后两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更是将诗人的爱国情怀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愿意以身许国、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
(附加句)
这两句虽然并非沈佺期原诗中的内容,但同样具有浓厚的边塞诗风格,通过“元戎临紫塞”和“太保领青宫”的描绘,展现了边疆和朝廷的紧密联系以及各自的重要职责,这两句诗不仅丰富了原诗的内容,也进一步凸显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气势和深厚内涵。
创作背景
沈佺期的这首《出塞》可能创作于唐代边疆战争频繁、国家需要英雄豪杰挺身而出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汉朝军队的英勇无畏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责任感,至于附加的两句诗,可能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被加入或创作的,用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原诗的主题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