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著浮图。的释义

小星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著浮图。

若教眼底无离碍,常得心中似坦途。

(注:“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著浮图”并非苏轼《题西林壁》原诗中的句子,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苏轼作品中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但也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庐山上老树参天,多达万株,在这美丽的庐山之上,矗立着宏伟的佛塔,如果能让我的眼界不受任何阻碍,那么我的心中就能像平坦的大道一样宽广无垠。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的多姿多彩和宏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了庐山从不同角度观看时的不同景象,寓意着事物具有多面性,需要多角度观察,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而“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著浮图”则进一步强调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深厚情感。

赏析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其多姿多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庐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巧妙地运用哲理思考,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庐山时所作,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苏轼在游览庐山时,被其壮丽景色所震撼,同时也对人生哲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虽然“老干参天一万株,庐山佳处著浮图”并非原诗中的句子,但将其融入这首诗中,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更好地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景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