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春情
宋·晏几道
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
见说兰台愁夜永,分明身在郎前立,不料归来月未斜。
作者及朝代
作者:晏几道
朝代:宋代
作者简介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是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他自幼聪颖过人,继承了父亲良好的文学素养,尤其擅长小令,词风婉约细腻,情感真挚动人,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和离别之情,被誉为“古之伤心人”,他的作品在宋代词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二月的春花已经厌倦了落梅的凋零,通往仙境的路上,碧桃花正催促着春天的脚步,在渭城,细雨绵绵,仿佛在劝说着离别的酒杯,听说在兰台(代指文人学士聚集之地)里,有人因思念而愁苦夜长,而我明明就站在心爱之人面前,未曾想归来时,月亮还未西斜,时光仿佛静止在这一刻。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离别的场景,表达了词人对爱情的深深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上片以春花、碧桃、丝雨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暗示了离别的到来;下片则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通过“分明身在郎前立,不料归来月未斜”两句,展现了词人虽与爱人相聚却仍感时光匆匆,不愿离别的复杂心情。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与离别的哀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词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来烘托情感,如“二月春花厌落梅”既写出了春天的更替,也隐含了时光流逝的无奈;“渭城丝雨劝离杯”则借雨丝之细密,比喻离愁之缠绵,形象生动,下片的“分明身在郎前立,不料归来月未斜”更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不舍,以及对未来相聚的渴望与无奈,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晏几道词风的典型代表。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风格来看,很可能是晏几道在仕途不顺、情感受挫的背景下创作的,宋代文人普遍重视情感表达,晏几道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更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到了诗词创作之中,这首《浣溪沙·春情》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与离别的哀愁,反映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情感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