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心同
宋·陈普
假使悠悠千百世,圣人复出此心同。
道原天地亘今古,学贯羲农达孔融。
志在求仁无别路,功成行义有全功。
吾侪幸得承先训,莫负当年一点红。
作者简介
陈普,字尚德,生于南宋末年,卒于元朝初年,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末年至元初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对朱熹理学有深入的研究和传播,陈普一生致力于理学教育,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对理学在元代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著作颇丰,包括《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周易解义》等。
译文
即使时光流转悠悠千百世,圣人如果再次出现,他们的心志也会与我相同。
大道原本就贯通于天地之间,从古至今未曾改变,学问也贯通了伏羲、神农直到孔子等圣人。
志向在于追求仁爱没有其他的道路,只有行义才能成就完全的功德。
我们这些人有幸能够继承先贤的教诲,千万不要辜负了当年那一点传承的火种。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圣人之道永恒不变的坚定信念,诗人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圣人的心志和大道都是不变的,他强调学问的连贯性和传承性,认为从伏羲、神农到孔子等圣人,他们的学问都是一脉相承的,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追求仁爱和行义的执着追求,以及继承先贤教诲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圣人之道和学问传承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假使悠悠千百世,圣人复出此心同”这一开篇,就奠定了全诗的主题和基调,即圣人之道永恒不变,诗人通过“道原天地亘今古,学贯羲农达孔融”等诗句,进一步阐述了大道的连贯性和学问的传承性,诗人以“吾侪幸得承先训,莫负当年一点红”作结,表达了自己对继承先贤教诲的珍视和决心。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圣人之道和学问传承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圣人之道和学问传承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社会的期望和愿景,在动荡的时代中,诗人希望通过传承和弘扬圣人之道,来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