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五月明朝恰十三,计程三日至清源”,这两句诗出自明代诗人李东阳的《将至榕城》,以下是这首诗的原文、作者及朝代信息,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将至榕城
明 · 李东阳
五月明朝恰十三,计程三日至清源。
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喧。
客路逢春空自老,人家住水尽知源。
榕阴满径风前合,时有幽禽语近轩。
作者简介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湖广茶陵(今湖南茶陵)人,明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1495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后晋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等职,李东阳在文学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明代“茶陵诗派”的开创者。
译文
五月的明天正好是十三日,按照路程计算,三天后就能到达清源(今福建泉州),潮水在浦口涌起,蒹葭在暮色中摇曳,日落时分,城头上鼓角之声喧嚣,客居他乡的我,在春天里空自老去,而居住在水边的人家都知道水的源头,榕树的阴影在风前合拢,时不时有幽静的鸟鸣声传来,靠近我的轩窗。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即将到达榕城(今福建福州或泉州附近,具体指何地有争议)时的所见所感,首联点明时间和行程,颔联描写沿途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颈联抒发客居他乡的感慨,尾联则以榕树和鸟鸣作结,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行程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期待和对旅途生活的感慨,诗中“潮生浦口蒹葭暮,日落城头鼓角喧”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富有画面感,颈联“客路逢春空自老,人家住水尽知源”则表达了诗人对客居生活的无奈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尾联以榕树和鸟鸣作结,既呼应了题目中的“榕城”,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使整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高潮。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在旅途中所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正身处旅途之中,即将到达榕城,在旅途中,诗人对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客居他乡的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感慨,这些情感和感受都融入了这首诗中,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真挚而深刻,在艺术上富有感染力。
《将至榕城》是李东阳的一首优秀诗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这首诗在情感上真挚而深刻,在艺术上富有感染力,是明代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