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潼关吏
唐·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附:相关句
无因得见歌舒翰,可惜西山十八州。
(注:此句并非全诗完整的一部分,而是后人根据杜甫对潼关失守及哥舒翰战败的感慨提炼或化用而来,用以表达诗人对潼关失守及歌舒翰战败的痛惜之情。)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全诗译文略,因篇幅限制,仅翻译相关句)
无法亲眼见到歌舒翰(唐朝将领,潼关之战中战败被俘),真是可惜那因他战败而失去的西山十八州啊!
释义
“无因得见歌舒翰”表达了诗人对未能亲眼见到歌舒翰的遗憾;“可惜西山十八州”则是对歌舒翰战败导致大片领土失守的痛惜。
赏析
这句诗虽然并非全诗的一部分,但它深刻地表达了杜甫对潼关之战及歌舒翰战败的感慨,诗人通过“无因得见”和“可惜”两个词,表达了对歌舒翰未能亲眼见到的遗憾和对因他战败而失去的领土的痛惜,这既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反映了他对将领失误导致国家损失的痛心。
创作背景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曾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苦难和国家的动荡,他亲眼目睹了潼关之战的惨烈和歌舒翰的战败,深感痛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将领失误的批评,这句诗虽然并非全诗的一部分,但它却深刻地反映了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感受和心情,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将领失误的痛惜,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