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塞旌旗镇上游,各分天子一方忧。的解释

春秋147个月前

诗词原文

边将

唐·杨巨源

满塞旌旗镇上游,各分天子一方忧。

边烽遥映千重柳,塞月斜悬万古秋。

瀚海百重波上浪,天山万里雪中秋。

何当献捷龙门殿,更睹宸毫御翰留。

作者简介

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后改名巨济,河中(治所今山西永济西)人,贞元五年(789)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由秘书郎擢太常博士,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授国子司业,长庆四年(824),辞官退休,执政请以为河中少尹,食其禄终身,他工诗,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王建等人交好,甚受尊重。 《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译文

边塞上旌旗密布,镇守着一方疆土,各位将领各自分担着天子的一片忧思,边关的烽火在远处与茂密的柳树相映,塞外的月亮斜挂在空中,映照着万古不变的秋天,瀚海上波涛汹涌,浪涛重重,天山上的积雪在中秋时节更显洁白,何时才能献上胜利的捷报于朝廷,再次目睹皇帝亲笔御书的留痕。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领们镇守边疆、为国分忧的壮丽图景,首联点明主题,边塞上旌旗飘扬,将领们各守一方,为天子分忧,颔联通过边烽与柳、塞月与秋的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壮美,颈联进一步描绘瀚海与天山的壮丽景色,突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与将领们的坚韧,尾联则表达了将领们渴望胜利、期待朝廷嘉奖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描绘边塞的自然风光和将领们的英勇形象,展现了唐代边疆的壮丽与将士们的豪情,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边塞的荒凉与壮美、将领们的坚韧与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将士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边疆战事频繁,将领们为了国家的安宁和天子的忧思,长期镇守边疆,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诗人杨巨源可能通过这首诗来歌颂这些英勇的将领们,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与赞美之情,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壮丽景色和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