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秋日感怀
唐·韦庄
孤村萸菊沦荒燹,野戍亭皋问劫灰。
故国山河千里远,异乡人事几多乖。
白云红树斜阳外,碧水青山暮雨来。
惆怅此时心未稳,秋风又入醉乡回。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经历了黄巢起义、唐朝灭亡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韦庄的诗风清新自然,词则婉约细腻,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时局的感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孤独的村庄里,茱萸和菊花因战火而荒芜,野外的哨所和河边的亭子询问着劫后余烬,故乡的山河远在千里之外,异乡的人事又有多少变迁与不顺,白云、红叶映衬在斜阳之外,碧绿的河水与青山在暮雨中更显清幽,此刻心中满是惆怅难以安定,秋风再起,我又沉醉于梦乡之中。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村、野戍、亭皋等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诗中“沦荒燹”、“问劫灰”等词语,暗示了战乱带来的破坏与灾难,而“故国山河千里远”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后两句以自然景色映衬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与逃避心态。
赏析
韦庄此诗以秋日为背景,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氛围,首联直接点题,通过“孤村”、“野戍”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战乱后的凄凉画面,颔联则进一步抒发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异乡的疏离感,情感真挚而深沉,颈联以自然景色为过渡,既是对前文情感的延伸,也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尾联以“秋风又入醉乡回”作结,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逃避,也透露出一种无奈与悲哀。
创作背景
韦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诗人亲身经历了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很可能是诗人在异乡漂泊时,面对秋日凄凉景象,触景生情,回忆起故乡的安宁与美好,同时感叹时局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从而创作出的抒发个人情感与对时局感慨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