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附加句:
请看强弩三千彀,鹿耳门前射怒潮。
(注:苏轼原诗中并无“请看强弩三千彀,鹿耳门前射怒潮”这两句,此句为后人根据苏轼观潮的意象所创作或附会,为便于解析,此处将其融入讨论。)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代表作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译文
(原诗部分)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如果没能亲眼看到,心中就会充满遗憾。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等到亲眼看到之后,却发现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还是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潮水。
(附加句)
请看强弩三千彀,鹿耳门前射怒潮:请看那三千强弩蓄势待发,在鹿耳门前射向汹涌的怒潮。
释义
原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与亲见后的淡然态度,强调了内心的平和与超脱,附加句则描绘了一幅壮观的观潮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力量的对抗与和谐。
赏析
原诗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为引子,通过“未到”与“到得”的对比,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哲理:很多时候,我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期待,但真正得到后,可能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或重要,这反映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世事的深刻洞察。
附加句则以其生动的画面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展现了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勇敢与无畏,同时也隐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创作背景
苏轼一生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对自然美景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过程中,面对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时的有感而发,而附加句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苏轼的观潮经历或相关作品所创作,用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苏轼观潮的意境和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附加句并非苏轼原诗内容,因此在解析时应将其与原诗分开考虑,以避免对原诗意境和作者意图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