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际太平登眺日,安澜全不涌波涛。出自哪首诗?

小编5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楼远眺

朝代:清代

作者:张廷玉

高楼百尺倚云霄,幸际太平登眺日。

四望江山如画里,安澜全不涌波涛。

作者简介

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康熙朝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并一度入值南书房,成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张廷玉在文学和史学上也有深厚造诣,曾主编《明史》、《大清一统舆图》等重要典籍,其文风严谨,诗词作品多反映时代风貌和个人情感。

译文

我登上高耸入云的百尺高楼,有幸在太平盛世的日子里远眺四方,放眼望去,江山如画,美景尽收眼底;而江河湖海也都平静无波,不见汹涌的波涛。

释义

“高楼百尺倚云霄”描绘了楼之高峻,直插云霄;“幸际太平登眺日”表达了诗人身处太平盛世,有幸登高远眺的喜悦心情;“四望江山如画里”形容了远眺所见的美景,如同画卷一般;“安澜全不涌波涛”则进一步强调了江河的平静,象征着社会的安宁与和谐。

赏析

这首诗以登高远眺为题材,通过描绘高楼、江山、波涛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宁的欣慰,诗中“幸际太平”四字,点明了时代背景,也透露出诗人对当下社会的满意和自豪,而“安澜全不涌波涛”一句,则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江河的平静与社会的安宁相联系,寓意深远。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又有对时代风貌的深刻反映,诗人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使作品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张廷玉所处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作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张廷玉亲身经历了清朝的鼎盛时期,对国家的繁荣和稳定有着深刻的感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登上高楼远眺,看到江山如画、波涛平静的美景,不禁心生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赞美太平盛世和国家的安宁,这首诗也可能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