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望岐山
唐·李商隐
岐下山川自不同,西来瞻眺未能东。
烟霞迥出三秦外,气象遥连五岳中。
秦塞秋声悲落叶,汉陵寒色起寒风。
谁怜不得凌云志,空使秋心对晚红。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朋党斗争激烈的时期,一生郁郁不得志,但其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他的诗作往往有较深的象征意义,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岐山之下的山川景色自是与别处不同,我从西边远望,目光却未能向东延伸,烟霞远远地从三秦大地之外升起,气象宏大,似乎与五岳相连,秦地的秋天,落叶飘零,风声悲戚;汉代的陵墓在寒风中更显凄凉,有谁能够理解我凌云壮志不得施展的苦楚,只能让这满怀的秋意对着傍晚的红花独自哀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岐山的壮丽景色和秦地汉陵的萧瑟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深深感慨,首联点明岐山山川的独特,颔联进一步描绘其气象宏大,颈联则通过秋声和寒色渲染出秦地汉陵的凄凉,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以景起兴,借景抒情,将个人的遭遇与宏大的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深沉而悲壮的艺术效果,诗人通过对岐山山川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理想、对抱负的执着追求,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奈,诗人只能将满腔的悲愤化作对秋景的哀叹,表达了对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时期,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这首诗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岐山的壮丽景色,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他通过描绘岐山的山川景色和秦地汉陵的萧瑟秋景,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