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景仁
天下今无读书者,人间惟有作诗人。
避秦已去无消息,采药归来尚独身。
野径花香风送暖,山窗竹影月移阴。
闲居莫道无佳事,得句常于梦里寻。
作者简介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清朝诗人,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诗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为应县补诸生,但从此屡试不第,仕途无着,家境清贫,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集》、《西蠡印稿》。
译文
如今这天下已没有了真正静心读书的人,人世间只剩下那些创作诗歌的文人,如同逃避秦朝的隐士一般,他们的消息无从得知,即便是采药归来,也依然是孤身一人,在田野的小径上,花香随风飘散,带来阵阵暖意;在山间的窗前,竹影随着月光的移动而变幻着阴晴,不要说闲居的生活没有美好的事情,我常常在梦中寻觅到得意的诗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读书风气衰落的感慨,以及对文人处境的同情和自身境遇的抒发,首联直接点出主题,指出天下读书人的稀少,而诗人却成了主流,颔联通过“避秦”和“采药”的典故,暗喻文人的隐逸和孤独,颈联描绘了闲居生活的自然美景,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意境,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在梦中寻觅诗句的情趣,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
赏析
这首诗以“天下今无读书者,人间惟有作诗人”开篇,直接而尖锐地指出了当时社会读书风气的衰落,以及诗人所处的尴尬地位,诗人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读书人的稀少和诗人的普遍,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美景和自身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诗人也通过“避秦”、“采药”等典故,表达了对文人处境的同情和自身命运的感慨,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批判,也有对理想的追求,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
创作背景
黄景仁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但文化风气逐渐衰落的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僵化和社会风气的浮躁,真正静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而文人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黄景仁作为一位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的诗人,对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他在闲居期间,通过观察和思考,创作出了这首《杂感》,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文人命运的感慨,这首诗也反映了黄景仁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执着,以及他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