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瀑声宵梦觉,高秋露结雁来初。全诗是什么?

风云11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夜闻瀑

唐·李中

雨后瀑声宵梦觉,高秋露结雁来初。

空山寂寂人稀到,惟有幽禽自在呼。

作者简介

李中,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9世纪末至10世纪中叶,字有中,江陵(今属湖北)人,南唐升元中,以文章及第,曾官淦阳宰,后仕后主李煜,任中书舍人,李中一生多仕乱离之世,诗作多写战乱流离、人生遭遇,抒发乱世愁怀与避世思想,情调悲怆,其为人清高,不慕荣利,曾隐居庐山,后不知所终,有《碧云集》三卷传世。

译文

雨后的夜晚,瀑布的声音将我从梦中惊醒;深秋时节,露水凝结,大雁开始南飞,空旷的山中寂静无人,很少有人来到这里;只有那些幽居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鸣叫。

释义

雨后瀑声宵梦觉:描述雨后夜晚,瀑布轰鸣的声音将诗人从梦中唤醒。

高秋露结雁来初:指深秋时节,露水凝结成霜,大雁开始南迁。

空山寂寂人稀到:形容山中空旷寂静,很少有人到访。

惟有幽禽自在呼:只有那些隐居山林的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鸣叫。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通过描绘雨后瀑布的声音、深秋露水的凝结、大雁的南飞以及空山的寂静,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雨后瀑声宵梦觉”一句,以动衬静,突出了夜晚的宁静与瀑布的轰鸣;“高秋露结雁来初”则通过季节的变换,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迁徙,后两句“空山寂寂人稀到,惟有幽禽自在呼”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隐居庐山期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诗人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秋夜的寂静与瀑布的轰鸣,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引发了他对生命、自由与孤独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也抒发了对乱世愁怀的感慨与避世思想的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