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削湘筠,藤缕细、巧手掣成名物。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248个月前

诗词原文

竹器

朝代:宋代

作者:史浩

湘筠削出碧琅玕,藤缕细、巧手掣成名物。

轻盈妙质胜瑶琼,似天上、广寒宫阙。

清风徐来透凉生,夏日长、此君最惬。

闲来把玩兴悠哉,胜对那、金樽满酌。

作者简介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居士,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政治家、词人,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历仕高宗、孝宗、光宗三朝,曾任右丞相、魏国公等职,封会稽郡王,史浩在政治上主张对金采取强硬态度,曾参与策划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的采石之战,他精通音律,善诗词,著有《鄮峰真隐漫录》等。

译文

湘竹削成的器物如同碧绿的琅玕(美玉),藤条细织,巧手编织成名贵的物品,它轻盈的质地胜过美玉琼瑶,仿佛是天上的广寒宫阙中的珍宝,清风徐徐吹来,带来丝丝凉意,在这漫长的夏日里,这样的竹器最让人感到惬意,闲暇时把玩它,心中悠然自得,胜过那对着金樽满酌的奢华。

释义

“玉削湘筠,藤缕细、巧手掣成名物”描述了用湘竹削成的精美竹器,以及用细藤编织的技艺,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手艺和竹器的名贵,接下来的诗句则进一步赞美了竹器的轻盈质地和带来的清凉感受,以及它在夏日里的实用价值。

赏析

这首词以竹器为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竹器的精美和实用,词人用“湘筠削出碧琅玕”来形容竹器的质地和色泽,既突出了竹子的自然美,又赋予了竹器以珍贵如玉的品格,词人还通过“藤缕细、巧手掣成名物”来赞美匠人的精湛技艺和竹器的名贵,在词的下片,词人进一步描绘了竹器在夏日里的实用价值,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清凉和愉悦感受,整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清新,既表现了词人对竹器的喜爱之情,也体现了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创作背景

这首词可能创作于史浩的晚年时期,当时他或许已经退居二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欣赏和品味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竹器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物品,以其质朴、自然、实用的特点而深受人们喜爱,史浩通过这首词来表达自己对竹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在南宋时期,随着文人雅士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欣赏,竹器等自然物品逐渐成为他们表达情感和追求精神寄托的重要载体,这首词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它展现了史浩作为一位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