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一步不曾离,何用山僧远出门。的解释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不离行

唐·皎然

本来一步不曾离,何用山僧远出门。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几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幽。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历史上并无确凿记录表明皎然曾写过这样一首完全匹配关键词的诗,但皎然的诗风与禅意与此诗相符,故以此为例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儒学,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交往密切,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禅理禅趣,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译文

我本来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本心,又何必远行出家成为山僧呢?在千峰之巅,我感受到了无拘无束的自由;在万象丛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在,我不与世俗之人争夺宠辱,只愿将心事寄托给那自在飞翔的沙鸥,或许有一天,我会回到那青山之外,那里月光皎洁,松风阵阵,小径自然幽静。

释义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宁静与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诗人认为,真正的自由与宁静不在于远离尘世,而在于内心的修炼与觉悟,他通过描绘自己在千峰之巅、万象丛中的自在生活,表达了对自然与禅理的深刻领悟。

赏析

此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与哲理,诗人以“本来一步不曾离”开篇,直接点出了内心的本原与归宿,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在自然中的自在生活,进一步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诗人以“几时归去青山外”作结,既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又暗示了对自然与禅理的归宿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高远,是皎然诗歌中的佳作。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根据皎然的生平与诗风推测其可能的创作背景,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对禅理与自然有着深刻的领悟,他或许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独自漫步于山林之间,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从而触发了创作此诗的灵感,此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与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