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中杂诗
朝代:唐代
作者:杜荀鹤
岩壁渔矶冷翠烟,水边山脚一迳穿。
松根草色常交映,野径花香处处连。
方外谁将礼法论,于今偏太识卑尊。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去溪边寻钓船。
作者简介
杜荀鹤(约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晚唐诗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早年曾数次应进士试不第,后隐居九华山,以诗为业,他的诗多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对晚唐的腐朽统治多有批判,风格质朴自然,语言清新流畅,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译文
岩壁陡峭,渔矶清冷,翠烟缭绕,水边山脚间有一条小径蜿蜒穿过,松树根部与草色常常交相辉映,野径两旁花香处处相连,在这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谁还会去谈论世俗的礼法呢?如今在这里,人们反而更加懂得区分高低贵贱(此处“卑尊”或可理解为对自然与人的尊重,以及对世态炎凉的反讽),闲暇时,我常在石上观看流水潺潺,想要离开时,便去溪边寻找钓船。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的宁静生活,以及他对世俗礼法的超脱态度,前两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营造出一种清幽、闲适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社会的看法,以及对自然与人的深刻认识。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通过“方外谁将礼法论,于今偏太识卑尊”这一联,诗人表达了对世俗礼法的超脱态度,以及对自然与人的深刻认识,这种超脱与深刻,使得这首诗在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杜荀鹤一生仕途不顺,多次应进士试不第,后隐居九华山,在这段隐居生活中,他深入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对世俗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通过对比与反讽,表达了对世俗社会的批判与超脱,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与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