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知常侍嫌乌布,未羡先生坐绛纱。的释义

风云87个月前

这首包含关键词“颇知常侍嫌乌布,未羡先生坐绛纱”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原文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节选)

唐·韦庄

……

颇知常侍嫌乌布,未羡先生坐绛纱。

……

(注:由于全诗较长,此处仅节选包含关键词的部分)

作者简介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传世。

译文

(整句翻译需结合全诗意境,但针对关键词部分可译为)

我深知那位常侍嫌弃乌布(可能指粗布衣物或某种身份象征),却并不羡慕那些坐在绛纱帐中的先生们(绛纱通常指官宦或学者的尊贵身份)。

释义

“颇知常侍嫌乌布”:这里的“常侍”可能指某位高官或侍从,“乌布”可能象征低微或朴素,整句表达了诗人对某人(常侍)嫌弃朴素或低微之物的理解。

“未羡先生坐绛纱”:这里的“先生”可能指学者或官员,“绛纱”象征尊贵或高位,整句表达了诗人并不羡慕那些身居高位、享受尊荣的人。

赏析

这两句诗反映了韦庄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高尚情操,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盛行,韦庄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不随波逐流,不羡慕权贵,这种精神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诗也体现了韦庄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地位和财富,而在于内心的修养和追求。

创作背景

《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是韦庄与友人郑拾遗(具体姓名不详)唱和之作,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韦庄在诗中通过描绘秋日景象,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感慨,这两句诗正是他在表达自己对人生价值的看法和对权贵的态度时写下的,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韦庄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韦庄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中的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慕虚荣的高尚情操,还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独特理解和在动荡社会中的坚守精神。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