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寻仙
唐·李商隐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若到缑山逢子晋,为言俱是姓王人。
作者及朝代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他是晚唐时期著名的诗人,生活在公元813年至858年之间,李商隐的诗歌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难以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出身于一个小官僚家庭,他自幼聪颖,文思敏捷,早年曾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和培养,但在仕途上,他因卷入牛李党争而历经坎坷,一生郁郁不得志,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尤其擅长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译文
刘郎已经怨恨蓬山太过遥远,更何况还隔着蓬山一万重,如果到了缑山能遇到王子晋,请代我向他说我们都是姓王的人。
释义
这首诗中的“刘郎”通常被解释为指汉武帝刘彻,他因求仙不得而感到遗憾,蓬山则常用来象征仙境或难以到达的地方,缑山是传说中王子晋升仙的地方,而子晋则是周灵王的太子,后得道成仙,诗人通过刘郎和子晋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求仙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为言俱是姓王人”一句,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命运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寻仙为主题,通过刘郎和子晋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诗中“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两句,用重叠的意象强化了距离的遥远和难以逾越的障碍,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强烈,而“若到缑山逢子晋,为言俱是姓王人”两句,则通过假设和对话的方式,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和深远,诗人借子晋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命运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商隐的仕途坎坷和人生经历有关,他一生历经牛李党争的波折,仕途不顺,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创作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逃避,诗中的“姓王人”也可能暗含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家族和历史的追忆。
这首诗通过巧妙的典故运用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李商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感悟,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作品,也是研究李商隐思想和情感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