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卖猪肉诗
朝代:清代
作者:朱鹤龄
一饭王孙直许钱,消得鸾刀几回血。
生前何曾识刍豢,死后犹自呼肥鲜。
作者简介
朱鹤龄(1606年-1683年),字长孺,号愚庵,又号野夫,江苏吴江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藏书家、诗人,他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精于经学、史学和文学,明亡后,他隐居不仕,以读书著述为乐,朱鹤龄的诗文作品颇丰,且多有佳作,其学术成就也颇受后世推崇。
译文
一顿饭菜,王孙贵族慷慨地付给钱财,这值得屠夫多少次挥动锋利的鸾刀流血劳作,猪在生前何曾品尝过美味的肉食(刍豢指牛羊等家畜的肉,泛指肉类),死后却仍然被人们呼作肥美的佳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屠夫卖猪肉的场景,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首句“一饭王孙直许钱”描绘了王孙贵族对食物的轻视和金钱的慷慨;次句“消得鸾刀几回血”则揭示了屠夫为生计奔波、流血劳作的艰辛,后两句通过对比猪生前与死后的境遇,进一步讽刺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诗人通过描绘王孙贵族与屠夫之间的对比,以及猪生前与死后的境遇变化,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诗中“一饭王孙直许钱”与“消得鸾刀几回血”的对比,既突出了王孙贵族的奢侈与屠夫的辛劳,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悬殊,诗人通过猪生前与死后的境遇变化,进一步讽刺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朱鹤龄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亲身经历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苦难,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学者和诗人,他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可能就是他在目睹了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后,有感而发创作的,通过描绘屠夫卖猪肉的场景,他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首诗也体现了朱鹤龄作为一位学者的深刻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