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雨秋潮归海静,盘空山势到江平。的解释

风云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秋江晚望

唐·张九龄

万顷寒光一席铺,

冰轮行处片云无。

带雨秋潮归海静,

盘空山势到江平。

萧萧远树疏林外,

一半秋山带夕阳。

鸥鸟闲眠芦荻岸,

无人惊起梦魂长。

作者及朝代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他为人耿直,敢言直谏,曾预言安禄山之乱,其文学才华出众,诗风清淡,擅长五言古诗,有《曲江集》传世,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宰相。

作者简介

张九龄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后历任右拾遗、左补阙、起居郎、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等职,因直言进谏,多次得罪权贵,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主持朝政,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病逝,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译文

万顷的寒光如同一张巨大的席子铺展开来,月亮在夜空中行走,周围没有一丝云彩,带着秋雨的潮水缓缓归入大海,变得宁静无声,盘旋在空中的山势一直延伸到江边,变得平缓,远处的树木在稀疏的树林之外显得更加萧萧,一半的秋山被夕阳笼罩,鸥鸟悠闲地睡在芦荻岸边,没有人惊扰它们的梦境。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秋江晚望的宁静美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和谐与宁静,诗中“带雨秋潮归海静,盘空山势到江平”两句,尤为生动地描绘了秋雨过后,潮水归海、山势平缓的景象,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

赏析

这首诗是张九龄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诗中通过对秋江晚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带雨秋潮归海静,盘空山势到江平”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更寓含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秋雨过后,潮水归海,象征着人生的归宿和宁静;山势平缓,则寓意着人生的平和与从容,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任官期间,于秋日傍晚时分,独自漫步于江边,眺望远方秋景时所作,当时,他或许正面临着一些政治上的压力和挑战,但在这宁静的秋江晚景中,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秋江晚景,诗人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