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中秋不同赏,明年书劄寄江湖。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98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中秋对月

宋·苏辙

何处中秋不同赏,明年书劄寄江湖。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作者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宰相苏洵次子,文学家苏轼之弟,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即位,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贬,绍圣元年(1094年),复职,不久又被贬,此后多次被贬谪,晚年定居许州,自号颍滨遗老,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译文

无论在哪里都能欣赏到中秋的月亮,明年我将把书信寄往江湖远方,中秋的月色均匀洒满大地,如同千里云衢上的明灯,狡猾的兔子从月亮的弦影中落下,不要让那邪恶的蟾蜍在眼前出现,我计划与你相约,共同乘坐灵槎(神话中的仙舟),等待银河彻底清澈的那一天。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中秋赏月的普遍情感,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思念,首句“何处中秋不同赏”强调了中秋赏月的普遍性,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欣赏到这一美景,次句“明年书劄寄江湖”则透露出诗人即将远行,计划将书信寄往江湖远方的亲友,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中秋月色的美丽,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相约共赏明月的愿望,以及期待未来美好时光的憧憬。

赏析

这首诗以中秋赏月为背景,通过描绘月色之美和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等,形象地描绘了中秋月色的美丽和广阔,诗人还通过“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等句,表达了对邪恶事物的厌恶和排斥,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苏辙即将远行或已经在外漂泊的时期,中秋佳节本是团圆之日,但诗人却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也通过描绘中秋月色的美丽和广阔,寄托了自己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在创作这首诗时,苏辙可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