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杂咏
朝代:宋代
作者:释绍嵩
林深路转迷,野老自相语。
不怕霜风吹客鬓,却怜星月洗溪厨。
寒烟生远树,落日下孤城。
此地堪留客,何须问酒旆。
作者简介
释绍嵩,宋代僧人、诗人,生卒年不详,他活动于南宋中后期,以诗文名世,尤其擅长山水田园题材的诗歌创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释绍嵩的作品多描绘山林隐逸生活,反映了他对佛家清净无为思想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但具体生平事迹记载不多。
译文
在茂密的树林中,道路变得曲折迷离,乡野间的老人们相互交谈着。
我不惧怕寒霜吹拂着我的鬓发,却怜惜那星月之光清洗着溪边的厨房。
远处的树木升起寒烟,孤独的城池在落日余晖下显得更加寂寥。
这个地方足以留住客人,哪里还需要询问酒旗的方向呢?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林隐居生活中的所见所感,首联写山林深邃,道路难辨,乡野老人交谈的情景;颔联通过对比“霜风吹客鬓”与“星月洗溪厨”,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受和对生活的淡然态度;颈联以寒烟、落日、远树、孤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凄清的氛围;尾联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对隐居之地的喜爱之情,认为此地足以留客,无需他求。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山林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林、道路、老人、霜风、星月、寒烟、落日等自然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怕霜风吹客鬓,却怜星月洗溪厨”一句尤为精彩,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热爱,又透露出他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创作背景
释绍嵩作为一位僧人诗人,他的创作多受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山林隐居期间所作,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隐居生活的感悟,表达了他对佛家清净无为思想的追求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释绍嵩的隐居生活无疑为他提供了一个远离尘嚣、寻求心灵慰藉的避风港,这首诗正是他这种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