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游仙诗
唐·韦应物
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
达士遗天地,真人爱日辰。
去携只杖同黄鹄,归拥三车尽白牛。
琴书随跸转,衣冠逐化流。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碧流。
凤歌适自乐,鱼跃岂知愁。
灵溪无俗声,松风自幽咽。
何当脱尘网,从尔栖云月。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韦柳”。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追求自然、淡泊的意境,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辞官归隐,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变化,也体现了唐代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译文
逸气通过笔墨抒发,清风在竹林间回荡,通达之士超脱天地束缚,真人珍爱日月星辰,离去时手持拐杖与黄鹄为伴,归来时满载三车皆是白牛,琴书随着脚步流转,衣冠随着变化漂流,在云间吹奏琼箫,在石上玩弄碧流,凤歌自得其乐,鱼跃岂知忧愁,灵溪没有世俗之声,松风自然幽咽,何时能摆脱尘世的束缚,与你一同栖息在云月之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笔墨抒发自己的逸气,与清风、竹林为伴,表现出超脱世俗的情怀,他赞美达士和真人的超脱与自在,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渴望,在诗中,诗人以黄鹄和白牛为象征,描绘了自己离去与归来的情景,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诗人还通过琴书、衣冠、琼箫、碧流等意象,进一步渲染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与自在。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隐逸思想的集中体现,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渴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使得隐逸生活显得美好而令人向往,诗人还通过对比和象征等手法,进一步突出了隐逸生活的优越性,整首诗语言清新淡远,意境深远,体现了韦应物诗歌的独特风格。
创作背景
韦应物一生仕途坎坷,晚年辞官归隐,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归隐期间创作的,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唐代,士人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是一种普遍现象,韦应物的这首诗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于自然、自由和超脱的热爱,以及他对于尘世的厌倦和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