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证道
朝代:宋代
作者:释宗杲
欲證三生归佛国,漫参二体破尘寰。
心灯不灭明如镜,法雨常施润似泉。
一念清净超凡俗,万缘放下入幽玄。
何时归去青山外,月满松风径自闲。
作者简介
释宗杲(1089年-1153年),宋代高僧,俗姓奚,字昙晦,号妙喜,是禅宗临济宗杨岐派的著名禅师,他生于江苏宜兴,自幼聪颖好学,后出家为僧,遍访名师,终成一代宗师,释宗杲禅师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己任,其禅风峻烈,主张“看话禅”,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
译文
想要证明三生(前世、今生、来世)都归属于佛国净土,
随意参悟佛性与众生之体以超脱尘世。
内心的明灯永不熄灭,明亮如镜,
佛法如雨,常常施予,滋润众生如同甘泉。
一念之间清净无染,超越凡俗,
放下万缘,进入幽深玄妙的境界。
何时能归去青山之外,
在那月满松风之处,自得其闲。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释宗杲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追求,首联“欲證三生归佛国,漫参二体破尘寰”表达了诗人想要通过修行达到超脱生死、归向佛国的愿望,以及参悟佛性与众生之体以破除尘世烦恼的决心,颔联和颈联则分别用“心灯不灭”和“法雨常施”来比喻内心的光明和佛法的滋润,以及通过清净一念和放下万缘来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尾联则描绘了诗人归隐山林、自得其闲的愿景。
赏析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和哲理,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佛法理念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佛法的力量和修行的境界,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追求,以及对超脱尘世、归隐山林的向往,整首诗充满了禅宗的峻烈禅风和诗人的个人情感,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高度艺术价值的禅诗。
创作背景
释宗杲禅师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其禅风峻烈,主张“看话禅”,对后世禅宗影响深远,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修行过程中,对佛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后所创作的,通过这首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坚定信仰和追求,以及对超脱尘世、归隐山林的愿景,这首诗也反映了禅宗在当时社会的广泛传播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