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围城
唐·韦庄
昔年曾遇太平春,今日重来泪满巾。
城中食尽还出降,官吏抱印趋道傍。
老幼相依空巷哭,旌旗零落旧营门。
可怜四野皆饥饿,唯有河中数点樯。
作者及朝代
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作多反映战乱离乱的社会现实,情感深沉,风格独特,韦庄还是“花间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译文
过去曾经遇到过太平盛世,如今重来此地却泪湿衣襟。
城中粮食吃尽只能出城投降,官吏们抱着官印慌忙逃到路边。
老幼相依在空巷中痛哭,军营的旌旗零落,旧日的营门已无人把守。
可怜四野都是饥饿的人们,只有河中还漂浮着几艘船桅。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之后一座城市的凄凉景象,首联回忆往昔太平岁月,与当前战乱后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颔联具体描述了城中粮食耗尽,居民不得不投降,官吏们失去权力,只能抱着官印逃命的情景,颈联进一步描绘了老幼相依为命、在空巷中痛哭的悲惨画面,以及军营荒废、旌旗零落的凄凉景象,尾联则通过“四野皆饥饿”与“河中数点樯”的对比,强调了战争带来的广泛灾难和人民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战乱后城市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将往昔的太平盛世与今日的战乱惨状进行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诗人还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如“城中食尽还出降”、“官吏抱印趋道傍”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韦庄作为一位亲身经历过战乱的诗人,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会,这首诗正是他在战乱后重访一座城市时,目睹了城市的凄凉景象,心中充满了对战争和人民苦难的同情与愤怒,从而创作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歌,通过这首诗,韦庄不仅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谴责和对人民的同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人民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