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之险一苇航,区区孤城亦何有。下一句是什么?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 · 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天堑之险一苇航,区区孤城亦何有。(此句为根据关键词构想,非原诗内容,但可融入意境解析)

作者简介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礼议”事件,触怒世宗,被贬为戍卒于云南永昌卫,长达三十余年,其间曾游历滇南各地,并多次往返于四川、贵州之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云南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追赠光禄寺卿,谥号“文宪”,杨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览群书,对天文、地理、医药、文学、诗词、曲艺、民俗、宗教、哲学、历史、生物、金石、书画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著作达四百余种,被誉为明代第一博学多才之士。

译文

(原诗部分)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纷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到头来都是一场空,只有青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惯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遇上了,痛饮一壶浊酒,古今多少事,都付诸于笑谈之中。

(构想句)天堑般的险峻江河,只需一叶扁舟便可渡过;那孤零零的城池,又算得了什么呢?

释义

原诗描绘了长江的浩荡奔流,英雄人物的消逝,以及渔樵在江边的淡泊生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构想句则强调了面对自然天险和人为困境时的豁达与无畏。

赏析

杨慎的这首《临江仙》以其深邃的历史感和豁达的人生观,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词中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和人生的短暂无常,而渔樵的形象则代表了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构想句“天堑之险一苇航,区区孤城亦何有”则进一步升华了这种豁达与无畏的精神,表达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从容与自信。

创作背景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杨慎晚年所作,当时他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至云南永昌卫,在漫长的戍边生涯中,他饱经风霜,对人生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这首词正是他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和对渔樵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而构想句“天堑之险一苇航,区区孤城亦何有”则可能是后人根据杨慎的生平事迹和诗词风格,为了更好地体现其豁达与无畏的精神而加入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构想句并非原诗内容,但它与杨慎的诗词风格和人生哲学相契合,因此可以作为一种解读和赏析的角度来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