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辛苦,流落天涯,
可怜十万良家子,被驱血作长江水。
(注:“可怜十万良家子,被驱血作长江水”这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原版的《从军行七首》中的任何一首,但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并作为扩展解读,以展现类似意境,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此句,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这句所表达的意境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尤善边塞诗,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思乡之情,情感深沉,意境雄浑,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整合后的意境翻译)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黯淡无光,边塞孤城远远地望着玉门关的方向,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他们誓言不破楼兰誓不还乡,这背后是无数可怜的家庭,他们的儿子被征召入伍,有的甚至在战场上牺牲,如同被驱使的江水,流淌着无尽的悲伤与鲜血。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边塞战争的残酷与艰辛,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可怜十万良家子,被驱血作长江水”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牺牲,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赏析
王昌龄的这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悲壮的情感和精炼的语言,展现了边塞诗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进而引出对戍边将士生活状态的关注与同情,尤其是“可怜十万良家子,被驱血作长江水”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也体现了对人性、家庭价值的深刻思考,使整首诗具有了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战争频发的时期,王昌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边塞战争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他的边塞诗,往往以真实的战争场景为背景,通过对将士生活的细腻描绘,反映了战争给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虽然“可怜十万良家子,被驱血作长江水”这句并非直接出自王昌龄的某首具体作品,但它所表达的意境与王昌龄的边塞诗主题高度契合,反映了诗人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