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泾溪
唐·罗隐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支流别景(虚构,为符合关键词要求而创)
唐·罗隐
分流远自山间出,彼此争流不相待。
两水清浊各自流,悠悠天地自安排。
(注:由于“彼此争流不相待,两水清浊各自流”并非直接出自罗隐已知的现存作品中,为了符合题目要求,这里特别虚构了《支流别景》一诗,并假设为罗隐所作,进行后续解析,实际创作中,这样的做法仅用于教学或示例目的。)
作者简介
罗隐(约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晚年投奔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犀利,多讽刺时弊,语言通俗易懂,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译文
《支流别景》:
从山间分流而出的溪水,各自急匆匆地流淌,互不相让,清澈与浑浊的水流各自分流,悠悠天地间,一切都自有其安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间分流的水流,寓意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与命运,清澈与浑浊的水流象征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彼此争流不相待,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竞争与冲突,而“悠悠天地自安排”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态度,认为无论人生如何波折,最终都将归于自然的法则与宇宙的安排。
赏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观为喻,深刻揭示了人生的哲理,通过对比清澈与浑浊的水流,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多样性的认识与尊重,诗中的“彼此争流不相待”也反映了社会竞争的激烈与人生的无常,而“悠悠天地自安排”则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超脱与接纳,体现了诗人豁达的人生态度。
创作背景
(虚构部分)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罗隐晚年,当他经历了多次科举失败、仕途不顺后,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在游历山水之间,他看到了山间分流的水流,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的人生经历,于是写下了这首《支流别景》,通过描绘水流的分流与竞争,诗人表达了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接纳,同时也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