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戈有术思回日,鍊石无功愧补天。的解释

梦梦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挥戈有术思回日,鍊石无功愧补天。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注:“挥戈有术思回日,鍊石无功愧补天”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甫的某一完整诗篇,而是根据杜甫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与意境,结合其生平志向与遭遇,为解析需要而构造的意象性组合,为符合题目要求,这里将其融入一首虚构的“恨别”诗中进行分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针对构造的“恨别”诗部分)

远离洛城已有四千里之遥,胡人的骑兵长驱直入已有五六年,戍边的士兵望着远方的家乡,满脸都是思归的愁苦,在这高楼耸立的夜晚,他们的叹息声定不会停歇,我虽有挥戈使日回之术(比喻挽回时局的雄心),却无奈如同炼石补天般无功而返,深感惭愧。

释义

挥戈有术思回日:比喻有挽回时局、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

鍊石无功愧补天:源自女娲炼石补天的典故,这里表示尽管努力尝试,但未能成功挽救国家危局,内心感到愧疚。

赏析

这两句诗深刻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杜甫一生忧国忧民,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国家的复兴和人民的安康,面对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他深感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如同挥戈回日、炼石补天般难以实现,这种深刻的无力感和愧疚感,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作背景

虽然“挥戈有术思回日,鍊石无功愧补天”这两句并非直接出自杜甫的某一具体诗篇,但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可以推测这样的情感表达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他渴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和行动来唤醒人们的良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但现实却往往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从而产生了“挥戈有术思回日,鍊石无功愧补天”的深刻感慨。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