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清代诗人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以下是诗词原文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选二
清代:朱彝尊
花埋红雨当三月,城带青山入夕阳。
(此为选句,全诗较长,此二句为其中精华)
作者简介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年)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王北朱”,尤工于词,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著有《曝书亭集》等。
译文
三月时节,花儿如同被红色的雨所掩埋,绚烂夺目;而城池则依山傍水,在夕阳的映照下,与青山融为一体,景色如画。
释义
“花埋红雨当三月”描绘了三月时节,花朵盛开,繁花似锦,仿佛被红色的雨所覆盖,形容花势之盛。“城带青山入夕阳”则描绘了城池依山而建,与青山相连,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得壮丽而宁静。
赏析
这两句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鸳鸯湖(今嘉兴南湖)畔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红雨”和“青山”两个意象,将春天的生机与自然的壮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诗人也通过“当三月”和“入夕阳”两个时间节点,将景色定格在了一个特定的时刻,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这两句诗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家乡美景的深情厚谊。
创作背景
《鸳鸯湖棹歌》是朱彝尊为描绘家乡嘉兴南湖美景而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一百首,这组诗歌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南湖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花埋红雨当三月,城带青山入夕阳”这两句诗,便是其中的佳作之一,诗人通过这组诗歌,表达了对家乡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