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炎灰不复然,空有荒台临泗水。的解释

风云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

唐·李邕

新亭结构罢,隐映城隅曲。

背山看亭影,临水望松色。

开窗临灞浐,极目遍梁陈。

一旦炎灰不复然,空有荒台临泗水。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邕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善文辞,工书法,初学王羲之,后自成一家,笔力遒劲,气势雄浑,对后世影响深远,曾任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李邕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和书法艺术成就斐然,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之一。

译文

新修建的亭子已经落成,它隐映在城墙的一角,曲折有致,背对着山峦,可以清晰地看到亭子的倒影;面对着流水,可以尽情地欣赏松树青翠的颜色,打开窗户,可以远眺灞浐二水的风光;极目远望,可以遍览梁陈故地的遗迹,一旦那熊熊的火焰不再燃烧(暗指曾经的繁华已逝),留下的只有那荒凉的台子,孤零零地面对着泗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新亭的落成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色,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前两句写新亭的位置和景色,中间两句写登亭远眺的视野,后两句则通过“炎灰不复然”的意象,暗示了曾经的繁华已逝,只剩下荒凉的遗迹。

赏析

这首诗以新亭为线索,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前两句“新亭结构罢,隐映城隅曲”写出了新亭的落成和位置,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中间两句“背山看亭影,临水望松色,开窗临灞浐,极目遍梁陈”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登亭远眺的壮丽景色,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一旦炎灰不复然,空有荒台临泗水”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繁华逝去的惋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邕在登历下古城员外孙新亭时所作,当时,李邕或许正面临着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起伏,因此他在诗中不仅描绘了新亭的落成和周围的景色,更通过“炎灰不复然”的意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不仅是对新亭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