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湘水吟
唐·唐求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独怜樗散滥时名,何意珠玑落玉京。
纵有碧潭吹白发,不教闲事住闲情。
(注:您提供的两句“独怜樗散滥时名,何意珠玑落玉京”实际上出自唐求的《湘水吟》,但为便于解析,我列出了整首诗,不过,接下来的分析将主要围绕您提供的两句进行。)
作者及朝代
作者:唐求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唐求,生卒年不详,唐代晚期诗人,字山民,一作山老,蜀州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人,性旷放,隐居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或“唐隐士”,工诗,才情卓异,每诗一出,人争传诵,曾游长江三峡,每得佳句,辄题于石壁间,晚年自筑庐舍于青城山,号“味江山人”,有《唐求集》传世,但传世诗作不多,今存三十五首。
译文
独怜樗散滥时名:我独自怜惜自己像樗树一样散漫无用,却意外地获得了世俗的名声。
何意珠玑落玉京:怎么料想得到,我这些如珠玑般珍贵的诗句,竟然会落在繁华的京城之中。
释义
独怜:独自怜惜。
樗散:樗,指臭椿树,常用以比喻无用之才;散,指散漫、无拘束,此处指自己才疏学浅,不堪大用。
滥时名:滥,指过多、无节制;时名,指当时的名声,此处指意外地获得了名声。
珠玑:比喻珍贵的诗文或才华。
玉京:指京城,常用来形容繁华之地。
赏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谦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人以“樗散”自喻,表明自己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才华,却意外地获得了名声,这种自谦的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也透露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而“何意珠玑落玉京”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意外和无奈,诗人没想到自己的诗句竟然会流传到繁华的京城,这种反差更显得诗人的淡泊名利和超脱世俗。
创作背景
唐求生活在唐代晚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反而因为性格孤傲、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选择了隐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自谦和感慨世事无常,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唐代晚期士人阶层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