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嘲稚子
宋·苏轼
幼子聪明胜壮夫,书前欲去且徐徐。
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幼小的儿子聪明胜过成年人,在读书写字之前想要离开却又慢慢腾腾,我与他商量说督邮(此处借指食物或菜肴)的味道不好,实在不适合拿到蛤蜊(此处可能借指某种珍贵或高雅的场合)面前去。
释义
这首诗是苏轼对幼子聪明伶俐却有些顽皮、不愿好好学习的情景进行的一种幽默调侃,诗中“商略督邮风味恶”一句,督邮本是古代官职名,此处苏轼可能是借用来指代某种食物或菜肴,暗示其味道不佳;“不堪持到蛤蜊前”则是以蛤蜊为喻,形容某种场合或事物的高雅与珍贵,暗示这样的东西不适合拿到那样的场合去。
赏析
这首诗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父亲对幼子的疼爱与调侃,诗中通过“幼子聪明胜壮夫”一句,先是对幼子的聪明伶俐给予了肯定,随后却以“书前欲去且徐徐”描绘出他顽皮不愿好好学习的情景,后两句则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借代,将食物与场合相结合,既表达了对幼子行为的不满,又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了调侃,整首诗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亲情味道。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家庭生活有关,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与欢乐,在与幼子的相处中,他或许发现了孩子聪明伶俐却又顽皮的一面,于是便以这首诗作为调侃和教育的手段,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作为一位父亲的慈爱与幽默感,以及他对家庭生活的热爱和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