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洛阳陌
唐·李嘉祐
白马渡头春日斜,津亭杨柳碧毵毵。
行到中桥逢酒客,寻得芳树见人家。
洛水桥边春日暮,天津桥畔暮云平。
铜驼月色人何在,金谷春归梦又残。
作者及朝代
李嘉祐,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从一,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天宝七年(748年)进士,授太子正字,肃宗时曾任中书舍人,出为袁州长史,德宗时复为中书舍人,出为台州刺史,又为衢州刺史,仕终司勋员外郎,其诗清丽婉曲,与钱起、郎士元、刘长卿并称“大历十才子”。
作者简介
李嘉祐是唐代中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婉转动人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在“大历十才子”中,李嘉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诗歌造诣,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译文
在白马渡头,春日斜阳映照,渡口边的杨柳枝繁叶茂,碧绿如丝,我走到中桥时,遇到了正在饮酒的客人,沿着芳树寻找,终于看到了人家,洛水桥边,春日已近黄昏,天津桥畔,暮云低垂,一片宁静,昔日铜驼街上的月色如今何在?金谷园中的春天又已归去,我的梦也再次残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洛阳城中的春日景色和旧日繁华的遗迹,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诗中“白马渡头”、“津亭杨柳”等景象,展现了洛阳城春天的美丽和宁静;“铜驼月色”、“金谷春归”则是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城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前两句以春日斜阳和杨柳依依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铜驼月色”和“金谷春归”的典故,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追忆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既有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个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李嘉祐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可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往昔繁华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诗中的“铜驼月色”和“金谷春归”等典故,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洛阳城的春日景色和旧日繁华的遗迹,表达了自己对往昔岁月的深深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