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洛下吟
唐·李涉
洛阳城里卸吟鞍,
几度侯门看牡丹。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虽然“洛阳城里卸吟鞍,几度侯门看牡丹”是此诗的前两句,但全诗四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意境,为便于全面解析,此处提供全诗内容。)
作者简介
李涉,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唐宪宗至唐文宗时期,他早年曾隐居庐山,后应辟为太子通事舍人,不久又遭贬谪,李涉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与人生感悟,有时也涉及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译文
在洛阳城中,我卸下了马鞍,停止了吟诗漫游,
曾多次进入权贵之门,只为观赏那盛开的牡丹。
请你不要再提起封侯拜相的事情吧,
因为一位将领的成功,往往是建立在无数士兵的牺牲之上的。
释义
这首诗的前两句“洛阳城里卸吟鞍,几度侯门看牡丹”描绘了诗人在洛阳城中的生活片段,他卸下了马鞍,停止了漫游与吟诗,转而多次进入权贵之门,观赏牡丹花,这里既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隐含了对权贵生活的某种羡慕或批判,后两句则笔锋一转,通过“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深刻感慨,揭示了战争与权力的残酷本质,表达了对普通士兵牺牲的同情与反思。
赏析
这首诗以洛阳城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观赏牡丹的生活片段,巧妙地引入了对战争与权力的深刻反思,前两句的轻松愉悦与后两句的沉重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张力,诗人通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警句,深刻揭示了战争与权力的残酷本质,表达了对普通士兵牺牲的深切同情与对战争的强烈批判,这种以小见大、寓情于景的手法,使得整首诗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李涉的个人经历有关,他早年曾隐居庐山,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随着仕途的波折与社会的动荡,他逐渐认识到了战争与权力的残酷本质以及普通士兵的悲惨命运,这种认识促使他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战争的强烈批判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贵生活的羡慕与批判以及对于战争与牺牲的深刻反思。
《洛下吟》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与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诗作品,它通过描绘诗人在洛阳城中的生活片段与对战争与权力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于战争与牺牲的深切同情,这首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唐代社会历史与文化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