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无心一有感,自然成声关大通。上一句是什么?

春秋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心通曲

朝代:唐代

作者:李中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音。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指落飞泉,清音幽且闲。

二者无心一有感,自然成声关大通。

作者简介

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一生仕途不顺,多任小官职,但才华横溢,擅长诗文,尤其以五言律诗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自然景物以及社会现实,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

译文

琴弦与桐木合制成琴,其中蕴含着太古的音色,那古朴的声音淡雅无味,不太符合当今人们的喜好,当玉指轻拨琴弦,如同飞泉落下,发出的声音清幽而闲适,琴弦与弹奏者之间并无刻意追求,只是彼此有感而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和谐而深远的音乐。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述古琴的制作、音色以及演奏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谐与真挚情感的追求,首句“丝桐合为琴”介绍了古琴的制作材料;次句“中有太古音”点出古琴音色的古朴;第三、四句通过对比“古声”与“今人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趣味的变迁;最后两句则通过“二者无心一有感”和“自然成声关大通”强调了自然和谐与真挚情感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赏析

这首诗以古琴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琴的音色之美以及演奏时的和谐氛围,作者通过对比“古声”与“今人情”,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趣味的变迁,也表达了自己对古朴、自然之美的向往,最后两句“二者无心一有感,自然成声关大通”更是点睛之笔,强调了自然和谐与真挚情感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中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中仕途不顺、心情抑郁的时期,面对当时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他更加向往自然、和谐与真挚的情感,古琴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其古朴的音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好契合了作者的心境,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古琴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自然、和谐与真挚情感的追求,在晚唐至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往往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追求,这首诗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