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苏台览古》,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水,曾见吴王宫里人。
(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吴王宫女罢吹箫,象床玉椀今安在”并未直接出现在这首诗中,但李白的另一首诗《乌栖曲》中有“吴王宫里醉西施,吴宫女儿罢吹箫,玉椀盛来琥珀光”之句,与您的关键词相近,且两首诗都反映了李白对吴王夫差历史故事的感慨,不过,为符合您的要求,以下解析仍以《苏台览古》为主。)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作风格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曾经繁华的宫殿和荒芜的台榭,如今杨柳依依,春意盎然,菱歌清唱,却再也无法掩盖这里的荒凉与寂寞,只有那西江的水,还曾见过吴王宫里的人。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苏台(即姑苏台)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导致国家灭亡的感慨,诗中“旧苑荒台”与“杨柳新”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而“菱歌清唱不胜春”则暗示了昔日繁华不再,只剩下无尽的凄凉,最后两句以“西江水”见证历史,更添一份深沉的感慨。
赏析:
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荒凉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通过“西江水”这一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慨,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充满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游览姑苏台时所作,姑苏台是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宫殿,后来成为吴国灭亡的象征,李白在游览此地时,触景生情,想起了吴王夫差的历史故事,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感慨的诗篇,通过这首诗,李白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敏锐洞察力和深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