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包含关键词“马看飞鞚如追电,箭讶离弦若迸星”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观竞渡》,以下是该诗的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观竞渡
唐·元稹
吾观竞渡时俗高,群舟飞动若鸿毛。
枪旗彩缕相照耀,水天焕烂成文章。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疮疣丛身浑欲倒,杖藜踯躅不能前。
归来共到沙头宿,金钗玉钿无颜色。
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
马看飞鞚如追电,箭讶离弦若迸星。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北魏宗室鲜卑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九世孙,元稹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一度拜授祠部郎中、知制诰,因得罪宦官和权贵,贬为通州司马,元和十四年(819年),穆宗即位后迁中书舍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崩逝后,一度为宦官崔潭峻庇护,长庆四年(824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鄂州刺史,大和三年(829年),为尚书左丞,出为浙东观察使、检校礼部尚书,大和五年(831年)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追赠尚书右仆射,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结为终生诗友,同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其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新题乐府”直接缘于李绅,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
译文:
(部分译文,主要围绕关键词部分)
观看龙舟竞渡时,风俗之盛令人赞叹,龙舟如鸿毛般轻盈地在水面上飞动,彩旗和彩带在阳光下交相辉映,水天之间仿佛绽放出绚烂的文采,鼓声响起,红旗展开,两条龙舟跃出水面,如同蛟龙出海,船桨在水中划动,如同万剑齐飞;鼓声劈开波浪,如同千雷轰鸣,当比赛进入白热化,鼓声越来越急,终点标旗近在眼前,两条龙舟上的健儿目光如炬,岸上的人们惊呼声如霹雳,竿头挂着的彩带如同彩虹般绚烂,前船抢得标旗,后船失去势头,只能空挥船桨,比赛结束后,人们回到沙头休息,金钗玉钿的女子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马儿奔跑起来,如同追逐电光;箭矢离弦而出,如同迸发的星辰,当曲终人散,只留下空荡荡的愁绪和招屈亭前东流的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龙舟竞渡的激烈与壮观。“马看飞鞚如追电,箭讶离弦若迸星”两句,以马儿奔跑和箭矢离弦为喻,形容龙舟竞渡的速度之快、力量之猛,进一步烘托了比赛的紧张氛围。
赏析:
元稹的《观竞渡》以其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力,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将龙舟的轻盈、彩旗的绚烂、鼓声的轰鸣以及健儿们的英勇无畏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是“马看飞鞚如追电,箭讶离弦若迸星”两句,更是以马儿奔跑和箭矢离弦为喻,将龙舟竞渡的速度之快、力量之猛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身临其境,诗中还融入了作者对时俗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得整首诗在描绘龙舟竞渡的同时,也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
元稹创作《观竞渡》这首诗时,正值端午节期间,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有龙舟竞渡的习俗,元稹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官员,对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他通过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龙舟竞渡的壮观场面,还表达了自己对时俗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端午节龙舟竞渡这一传统习俗的热爱和重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马看飞鞚如追电,箭讶离弦若迸星”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但并非全诗的核心内容,全诗的核心在于描绘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在赏析这首诗时,需要将其放在整首诗的背景和语境中进行理解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