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端的《乌夜啼引》,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乌夜啼引
唐·李端
秦川历历汉阳树,啼乌城上行人稀。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飘零长掩扉。
寒烟漠漠锁空楼,白杨萧萧冢累累。
寄语行人休掩泪,前生今日此中悲。
作者简介:
李端,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代诗人,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情思细腻,语言精炼,尤工律诗,后人称“司空图、李端,并律中铮铮者”(《全唐诗》卷二百八十八引杨慎语)。
译文:
秦川之地汉阳树历历在目,城上乌鸦啼叫行人稀少,秋风吹尽了庭院中的老树,黄叶飘零长久地掩映着门扉,寒冷的烟雾弥漫锁住了空楼,白杨树在风中萧萧作响,坟墓一个接一个,寄语路上的行人不要掩泪哭泣,前世今生都在这里充满了悲伤。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荒凉、凄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悲叹,诗中“啼乌城上行人稀”和“白杨萧萧冢累累”两句尤为突出,前者以乌鸦的啼叫和行人的稀少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后者则以白杨树的萧萧声和众多的坟墓强化了死亡和悲伤的主题。
赏析:
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深沉而含蓄,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寄托诗人的情感,诗中的“秦川历历汉阳树”和“秋风吹尽旧庭柯”等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还寓含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而“白杨萧萧冢累累”一句,更是以白杨树和坟墓为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和死亡永恒的深刻思考,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到对人生哲理的感悟,都显得自然而流畅。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从诗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可以推测出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某个秋日,面对荒凉的自然景色和众多的坟墓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悲叹,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诗人普遍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思想倾向。
《乌夜啼引》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悠远的古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悲叹,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唐代诗人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