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青尽天茫茫,万里孤云没飞鹘。的释义

生辉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咏鹰

宋·陈与义

孤飞一片雪,平野掩今古。

风雨驱逼时,鹰隼亦相怒。

爪攫绳索解,羽惬新寒苦。

高飞杳无迹,远近且相顾。

乱山青尽天茫茫,万里孤云没飞鹘。

长翮如刀剜霜肉,大觜似铁穿枯木。

盘空野鹤惊犹回,傍树饥乌睨欲逐。

归来礌嵬戴俎豆,快饮百瓮行春醪。

作者及朝代

作者: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散文家,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与吕本中、汪藻、胡仔等人并称“江西诗派”。

作者简介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他早年曾得到苏轼的赏识,但仕途坎坷,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年的动荡,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江西诗派的严谨,又有自己的创新,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歌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译文

孤鹰像一片雪花在广阔的平原上飞翔,古今的景象都被它遮掩,风雨交加的时候,鹰隼之间也会相互愤怒争斗,爪子抓住绳索解脱束缚,新寒之苦让羽毛更加惬意,高飞远去,踪迹杳无,远近的鸟儿都相互顾盼,群山青翠的尽头是茫茫的天空,万里孤云之中,飞鹘消失无踪,它的翅膀像刀一样锐利,可以剜下霜冻的肉;嘴巴像铁一样坚硬,可以穿透枯木,盘旋在空中的野鹤都被它惊得飞回,树旁的饥乌则瞪大眼睛想要追逐,归来后,它在高山上接受祭祀,畅快地饮用百瓮春酒。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孤鹰的飞翔和生存状态,展现了其孤傲、勇敢、坚韧的品格,诗中“乱山青尽天茫茫,万里孤云没飞鹘”两句,更是将孤鹰置于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突出了其孤独而自由的形象,诗人也借孤鹰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赏析

这首诗以孤鹰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孤鹰的孤傲、勇敢和坚韧,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孤鹰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诗人也通过孤鹰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诗中“乱山青尽天茫茫,万里孤云没飞鹘”两句,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国家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陈与义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有着深切的关怀,他通过描绘孤鹰的飞翔和生存状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他也通过这首诗,展现了自己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