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挽王尚书
宋·刘克庄
一代儒宗百世师,典型虽在道陵迟。
空余谏草传千古,不见蒲轮起九逵。
哀荣终始公无憾,况有清名服搢绅。
我亦当年门下士,只今衰鬓独沾巾。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文学成就颇高,诗、词、文皆有建树,是南宋后期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细腻温婉之处,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一代儒学宗师,百世之师表,他的道德风范虽在,但世道却日渐衰落,只留下谏议的文稿流传千古,却再也看不到朝廷用蒲轮征召他出山的盛况,您一生哀荣始终,没有遗憾,更何况您清白的名声让士大夫们心悦诚服,我也是您当年的学生,如今只有我这衰老鬓发斑白的人,独自为您流泪沾巾。
释义
这首诗是对一位已故尚书(王尚书,具体人物不详)的挽歌,诗中高度赞扬了王尚书的儒学造诣和道德风范,感叹世道衰落,同时表达了对王尚书一生哀荣无憾、清名远播的敬仰之情,以及作为门生对老师的深切怀念。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比和回忆,展现了王尚书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成就,首联“一代儒宗百世师,典型虽在道陵迟”直接点出王尚书的地位和影响,同时暗示了世道的衰落,颔联“空余谏草传千古,不见蒲轮起九逵”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了王尚书的谏议精神和未被朝廷重用的遗憾,颈联“哀荣终始公无憾,况有清名服搢绅”则是对王尚书一生的总结和评价,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尾联“我亦当年门下士,只今衰鬓独沾巾”则以门生的身份,表达了对老师的深切怀念和悲痛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为悼念一位已故的尚书所作,在南宋时期,儒学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王尚书作为一代儒宗,其道德风范和学术成就都备受推崇,由于种种原因,他并未得到朝廷的充分重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现实,刘克庄作为王尚书的门生,对老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写下了这首挽诗,以表达对老师的哀悼和敬仰之情。